首頁 娛樂 > 正文

研討會|元宇宙、人類世與奇點哲學 世界最新

6月23日,“元宇宙、人類世與奇點哲學”研討會——暨《從元宇宙到量子現實》《陷入奇點》《將人生哲學到底》成果發(fā)布在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qū)舉行。

2021年以來,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通過組織“面向奇點的政治學研究”系列學術研討會,不斷推進學術共同體對“奇點政智”的思考。為了進一步洞開學術視野、激蕩學術思潮,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舉辦“元宇宙、人類世與奇點哲學”研討會,同時發(fā)布《從元宇宙到量子現實》《陷入奇點》(再版)與《將人生哲學到底》三項最新研究成果。此次學術研討會云集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顧紅亮指出,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要求自然科學家們需要迅速做出應對,也對人文社會科學學者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一方面享受著科技進步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不斷思考如何來約束科技革命釋放出來的消極后果。華東師范大學一直把學科交叉作為學校發(fā)展的三大戰(zhàn)略之一,尤其是推動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跨學科合作。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吳冠軍在致辭中強調此次與會嘉賓有來自政治學、哲學、史學、文學與藝術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的學者,還包括研究量子通信的科學家,這本身就是學科交叉化與知識去領土化的一次在地化實踐,這也是華東師大一直在鼓勵與推進的治學形態(tài),有沖擊力的思想成果就是這樣生成的。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吳冠軍

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總編輯鮑靜靜在致辭中說,吳冠軍教授的《陷入奇點》這本書2022年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今年六月出了第二版,它是孫周興主編的《未來哲學》叢書中的一本。《未來哲學》有700多頁,是一本研究復雜的人類世政治哲學理論的厚書,寫作風格卻是面向大眾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的。三聯書店編輯黃新萍在致辭中說,《將人生哲學到底》是姜宇輝教授在傳播哲學思想上的一次很可貴的嘗試,他試圖將哲學化繁為簡,去掉學院派的繁文縟節(jié),讓讀者以簡明直接的方式接近思想本身。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姜宇輝做主旨演講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奇點政治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將人生哲學到底》作者姜宇輝教授做論壇主旨演講《元宇宙、量子力學與人生哲學》。姜宇輝教授把他跟ChatGPT關于元宇宙關于量子力學和人生哲學的對話摘錄并呈現,并指出ChatGPT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它的思考僅僅是梳理性的,會就某個問題提出一些思路,但是在給出思路時無法做到繼續(xù)往前推進,打開可能性的方向。最后姜宇輝教授認為,ChatGPT的思考對我們理解元宇宙和量子力學以及人生現實有非常巨大的幫助,他也希望未來跟ChatGPT有進一步的合作,一起思考,進而打開人類思考未來的空間。

在主題研討中,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徐英瑾認為《陷入奇點》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人類世的時代怎么和技術這個怪物進行共存。徐英瑾教授認為我們好像進入了人類世和后人類世相互糾葛的時代,后人類世很多東西來了,但人類世可能會一直掛在這里。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首先從當代思想史的角度簡要梳理了吳冠軍教授學術思路的發(fā)展,認為吳冠軍刻有哈貝馬斯的思想脈絡。哈貝馬斯一方面對于現代性保持了深刻的憂思,但是另外一方面也為現代性做一個辯護。這點也體現在此次的新成果中。羅崗教授繼而從政治哲學的角度評價道,吳冠軍受古典哲學影響,并在之后的作品中留下痕跡。吳冠軍及其研究所代表的學術路徑展現了一種鏈接的可能性,可以在看上去高深晦澀的理論脈絡中重新處理我們當代所面臨的問題,即哲學和政治學的研究可以這么深刻,深入介入當代中國人甚至是當代最前沿的命題,無論稱之為技術哲學、后人類、超人類、人工智能等等。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認為《從元宇宙到量子現實》通過提出互動本體論,嘗試統(tǒng)一數字世界和物質世界。嚴鋒認為,這是迄今為止與元宇宙相關的眼界最開闊、最有思想性和啟發(fā)性的著作,當然意義更超越元宇宙。當下的世界越來越對抗、封閉甚至是僵化,或者是回到某種黑格爾的模式,但是這個量子現實最大的意義在于現實性,就是捍衛(wèi)開放性和不確定性,同時去探索一種創(chuàng)造性。這一點在兩位教授的作品中都能得以窺見,也是他們的學術貢獻。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教授童世駿認為,吳冠軍用量子力學又一次證明主體與客體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還有理論與實踐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童教授進而從哲學本體論上解析了隨著技術發(fā)展,元宇宙的發(fā)展,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是否真的能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存在論和本體論。他指出,當下所發(fā)生的一些變化,包括元宇宙和ChatGPT不是什么新現象,某種意義上是人類共識在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而這個變化已經出現了一段時間了。關鍵在于如果把這個變化作為一個政治哲學思考,或者是政治學思考的問題的話,我們從理論上如何理解它?從實踐上來講,又如何應對它?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對于現代性最根本的描述就是用時間來消滅空間,在這點上,馬克思主義對于當下人工智能、ChatGPT等基本上都是對原有邊界的一個突破、從而產生的新空間及其理解依舊有啟發(fā)意義。馬克思把工人作為掌握新技術的未來人來對接,對于當下的啟示則是對于教育的關注。當下所有討論的這些問題,最后未來到底是禍是福就取決于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事業(yè)如何來應對這樣的變化,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我們都要深刻關注的問題所在。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教授童世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chuàng)投網 - mallikad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