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研究 > 正文

回家做飯是增強全家情感凝聚的橋梁

回家做飯是增強全家情感凝聚的橋梁,是增進親子認同的一種方式

給孩子做頓飯很難嗎?

這幾天,某地一小學發(fā)起了一項名為“以愛傳家回家做飯”的活動。小學生們聲聲懇切,希望爸爸媽媽多回家做飯,自己也學著做飯,全家一起吃飯。這讓一些網(wǎng)友發(fā)出感慨:才發(fā)現(xiàn),自己很久沒有給孩子做飯吃了。

以前,人們呼吁“?;丶铱纯?rdquo;以維系親情,如今,“常回家做飯”似乎都快成奢侈品了。筆者就發(fā)現(xiàn),身邊很多家庭的爸爸媽媽們,都不怎么做飯了:或者有老人給做,或者有保姆做,或者叫外賣,或者出去吃。

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存在時間差:孩子放學早、家長下班晚,如果家住得離單位又遠,那么在工作日等父母回家做飯,大人也累,孩子也餓。這時只能靠外力。

但還有一種原因,就是雖有條件,但是懶得下廚房,或言“對做飯沒興趣”?;丶易鲲?,其實是一種親情陪伴。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增強全家情感凝聚的橋梁,是增進親子認同的一種有效方式。家里的飯菜,凝聚著家人無言的關心與慰藉。無怪乎有人說,全家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吃頓飯是可以治愈心靈的。

不少家庭,做飯的主要是媽媽。所以,有一種飯菜,叫媽媽的味道。那是長大后,無論走多遠,無論吃過多少山珍海味,都無法比擬的。而現(xiàn)在的家庭,有時候就缺少了這方面的親情紐帶。筆者親戚家的小孩上小學三年級,他們家每天就跟打仗一樣。早晨快速起床收拾,牛奶面包隨便吃點;下午放學把孩子接回家,著急忙慌地寫作業(yè),上興趣班,吃飯只能以效率為先。長大后,孩子印象中媽媽飯菜的味道,恐怕就付之闕如了。挺可惜的。

當然,做飯從效率上來說,往往不是最優(yōu)選擇。買菜洗菜,生火做飯,煙熏火燎,刷鍋洗碗……吃飯十幾分鐘,前后的活兒要花幾倍時間。很多上班族一天工作下來,回家就想歇著了,就算有這心,也沒這精力。所以,能回家做飯固然好,做不了飯,也沒必要有心理壓力。只是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給我們所愛的人做飯吃。中午時間緊,晚上做行不行?平時忙,周末做行不行?一頓有一頓的歡喜,您說是嗎?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wǎng)站地圖 聯(lián)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chuàng)投網(wǎng) - www.mallikad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lián)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