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資訊 > 正文

石窟寺如何避風雨?多國專家研討文化遺產保護治理

極端天氣增多、旅游需求旺盛、保護技術和能力面臨諸多挑戰(zhàn);氣候變化威脅持續(xù)存在,需制定相應的規(guī)劃準備;生物因素已成當前主要威脅因素之一,亟需先期預防……延續(xù)人類文明的石窟寺如何規(guī)避不期而至的“風雨”?連日來,來自世界16個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學者共探治理妙招。

8月19日至21日,由中國國家文物局主辦的“2024·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在甘肅敦煌舉行,與會專家圍繞石窟寺保護理念與技術、考古與價值闡釋、管理與能力建設等議題,對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治理問題進行研討。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說,近年來,中國與多家國際組織開展廣泛合作,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治理,搭建亞洲文化遺產領域首個國際合作機制,持續(xù)指導和支持中國文物保護機構與美國、意大利、日本、英國、法國的著名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機構開展石窟寺保護研究合作,取得一系列顯著成果。

圖為敦煌莫高窟標志性建筑“九層樓”。(資料圖,敦煌研究院供圖)

據(jù)了解,中國在石窟寺本體保護修繕、載體加固與環(huán)境治理、數(shù)字化保存與監(jiān)測等方面的探索取得豐碩成績。近年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研究院、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合作的莫高窟保護等項目,不但指導了莫高窟的科學保護管理,而且催生了至今仍在有效指導中國文物保護實踐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

“文化遺產的國際交流促進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發(fā)展和保護水平的提高。”關強表示,隨著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中國也將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到國際合作當中,支持敦煌研究院為代表的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機構更多地“請進來”“走出去”,為國際文化遺產保護與發(fā)展作出應有貢獻。

“保護和管理是多方面的,需要理解遺址所有價值并加以保護,可能出現(xiàn)的氣候變化等新威脅也值得警惕……”與敦煌研究院結緣30余年的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首席項目專家內維爾·阿根紐表示,美中雙方攜手針對莫高窟面臨的危巖體和洪水等挑戰(zhàn)已得到解決。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介紹說,長期以來,該院逐步總結形成了古代壁畫彩塑、石窟寺崖體及土遺址保護加固、石窟監(jiān)測預警、文物數(shù)字化等成套關鍵技術體系,已應用于中國200多項文物保護工程。在國內外舉辦30多場數(shù)字化展覽,還利用數(shù)字技術創(chuàng)新游客參觀模式,有效緩解了旅游開放和文物保護間的矛盾,為石窟等脆弱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有效利用提供了借鑒思路。

6月5日,敦煌莫高窟內,敦煌研究院文物數(shù)字化研究所工作人員進行敦煌壁畫數(shù)字化圖像現(xiàn)場檢查工作。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近年來,文物保護不僅涉及地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還關聯(lián)到歷史、藝術、考古等人文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環(huán)境工程等工程科學,僅靠單一學科已無法解決文物保護的實際需求,開展多學科深度交叉研究已成為必然趨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劉漢龍表示,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大量石質文物出現(xiàn)剝落、殘缺等病害,針對傳統(tǒng)修復材料的相對缺點,作為新興的交叉學科——微生物巖土工程備受海內外關注,并興起了微生物技術修復、加固土遺址和石窟遺址的研究,這為石質文物等修復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為子孫后代保護文物,同時提供對過去文明的教育和文化見解。”法國塞吉巴黎大學教授文森特·德塔爾表示,未來將全面發(fā)展的遺產科學,致力于通過整合科學、技術和人文學科來保護和理解文化遺產,對于保護文化遺產、確保后代傳承以及增強歷史文化了解至關重要。(完)

關鍵詞: 石窟寺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lián)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chuàng)投網 - www.mallikad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lián)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