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商業(yè) > 正文

走進孝義市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探尋孝義人的文化基因

一燭,一影,一曲婉轉,方寸之間,百味人生。

數(shù)百年前的繁華,光影交織的夜晚,夢幻美好的童年,收納于一箱,貯藏于一館。


(相關資料圖)

推開沉重的門,拂去歲月的塵,望著精巧的影,即便身處紛繁炫目的觸屏時代,也不禁屏氣凝神,驚嘆連連: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影人,如何點亮寂寞的夜,又怎樣充盈貧瘠的夢?

走進孝義市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走近一個個戲臺,走近一張張皮影,探尋光與影的故事,探尋孝義人的文化基因。

館中天地

孝義市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成立于1984年9月1日,始建于1987年,1995年10月正式開放,是我國第一座收藏研究皮影木偶藝術的專題博物館。館址方位坐西向東,三層院,進深125米,寬70米,采用中軸線與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

館內(nèi)共收藏皮影木偶及相關各類文物4249 件,有大小建筑物30余座,中軸線上,由東向西排列著山門、大殿、過廳、樂樓,兩側廊房圍立,形成三院相連、層層深入的一組仿古建筑群。

山門

山門三欄,采用拱形宮門樣式,面闊26米,無殿頂、綠琉璃。中門檐下橫懸黑底金字牌匾,書“孝義市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

樂樓

直趨后院,明代樂樓居中而立。走近看,臺前檐柱掛一副木刻楹聯(lián),上書:登大舞臺今古一番過渡鏡,奏太平樂乾坤再造自由鐘。此聯(lián)原系三多村寂照寺樂樓原物,一九八七年收藏入館。

舞臺隔屏正中繪一幅福祿壽三星,蝙蝠環(huán)繞,兩邊配一副篆刻楹聯(lián):三星高照人杰地靈,五福臨門國泰民安;天花板繪水滸一百零八將。山墻,左畫關公正義千秋圖,右繪鐘馗扶正驅邪圖。

戲臺

樂樓兩邊,對稱排列著四座皮影、木偶小戲臺。

五座古代實體建筑環(huán)立后院,形成孝義鄉(xiāng)村皮影木偶藝術繁盛時的立體縮影。

后院南北兩側,建有碑廊一十八間,廊下豎立著從境內(nèi)收集的古碑四十余通。

過廳

后院與中院之間的過廳,卷棚懸山頂,黃色琉璃瓦,檐下有各種浮雕。檐柱上掛木刻瓦對一副,陰刻篆書出自今人手筆,聯(lián)云:真口假口口代口開口合口話古今,是人非人人舞人好人歹人有評論。二十八字道出皮影、木偶戲之藝術特點及其社會價值。

琉璃塔

中院甬道兩側,聳立八角五層樓閣式綠色琉璃塔一對,通高六米一三,據(jù)塔上落款為明萬歷歲次癸丑年建造,原立于三多村寂照寺殿前平臺,因寺院荒蕪,1987年遷建于博物館內(nèi)。

該塔蓮座、檐柱、斗拱、瓦頭俱呈橘紅之色,與其綠色基調(diào)渲染出塔之靈氣與尊貴。二層以上,每層八面有八個佛龕,龕中佛像大半被毀,雙塔頂部、蓮花寶座基本完好。

雙塔一層俱刻銘文,背后一面都有豎式正書“萬歷歲次癸丑年孟夏望日造”字樣,距今四百余年了。

皮影展廳

山西是中國皮影戲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早期皮影又以孝義皮腔紙窗影戲為代表,清中期受陜西東路皮影的影響,又形成了以孝義、曲沃為中心的碗碗腔紗窗影戲。

皮影戲,是我國繪畫、雕鏇、文學、音樂、表演、光學等巧妙結合的一種綜合藝術,歷史悠久,聞名中外。它也是“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二者密切結合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

孝義皮影戲歷史悠久,綿延有序。金人墓中,以影人形象作壁畫,可見當時孝義影戲之流行;大量明清影戲文物的發(fā)現(xiàn),再現(xiàn)了明清時期孝義境內(nèi)影戲班社結聚,流派紛呈的繁榮景象;民國時期,孝義各界集資善款,重修“城隍廟樂樓”,延續(xù)了孝義影戲的風采;建國以來,孝義影人們組建劇團,編排新劇,出現(xiàn)了大量謳歌時代,弘揚時代精神的精品劇目,為我國新時期的文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時至今日,孝義皮影戲在國內(nèi)外屢獲嘉獎,影響甚巨。

孝義皮腔紙窗影戲亦稱“孝義皮腔紙影戲”,是流傳在孝義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捌で弧币蚱錇椤捌で粚S们徽{(diào)”而得名,“紙窗”因孝義皮影戲亮窗為白麻紙而得名,因此全稱為“孝義皮腔紙窗影戲”。皮腔紙窗影人造型高大粗獷,唱腔以皮腔為調(diào),風格獨特,為孝義所獨有。

孝義皮腔紙窗影戲在孝義土生土長,從腔調(diào)、雕刻、演出劇目、影人造型等方面風格獨特,至今在全國尚未發(fā)現(xiàn)雷同之皮影戲,為我國目前最古老的皮影戲。

碗碗腔紗窗影戲也是流行在孝義境內(nèi)的一種皮影戲,因為在演唱過程中有一個形似小碗碗的銅鈴(民間習稱“盅盅”)參與了整個文武場的伴奏,并由它來掌握整個音樂節(jié)奏而得名。碗碗腔在晉中有“月調(diào)”、“影調(diào)”、“紗影調(diào)”等叫法。因其以紗為窗借光亮影,故稱之為紗影戲,全稱為“碗碗腔紗窗影戲”。碗碗腔紗窗影戲在保留了陜西地區(qū)原有的特征之外,也吸收孝義當?shù)氐娘L俗文化,形成現(xiàn)有的藝術風格。據(jù)老藝人們口口相傳,“碗碗腔”大約在清嘉慶、道光年間,隨同陜西的皮影戲藝人傳入山西,又分別在曲沃、孝義安家落戶。傳說當時陜西大旱,人們東渡黃河逃生來到山西,也就將碗碗腔紗窗影戲帶入了山西。

皮影既是演出的道具,又是精美的藝術品。歷代民間藝人,汲取古代壁畫、剪紙、戲曲服飾、民俗繪畫、吉祥圖案等藝術之精髓,運用陰陽雕刻、工筆重彩等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制作出形神兼?zhèn)洌┟钗┬さ乃囆g形象,展示了特有的藝術魅力。

場景飾品依據(jù)不同劇情需要設計,色彩絢麗,輪廓清晰,具有很強的寫實性。比如皇帝金殿的龍桌、龍椅,大帥的帥帳、虎桌、虎椅,小姐的繡樓、繡桌、繡墩、花園景,觀音菩薩的紫竹林、蓮花臺、玲瓏塔、雙斗旗桿,體現(xiàn)出擺場與劇情故事、人物特點的密切關系,使之成為影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皮影戲作為一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根植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每逢年節(jié)、廟會、迎神賽社,都有皮影戲助興,以表達人們歡樂喜悅的心情。孝義人喜歡皮影戲,在當?shù)貜V為流傳著“過節(jié)不聽上碗碗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開年看幾眼紗窗戲,一年和老婆不生氣”等俗語。在廣播影視繁榮發(fā)展的今天,皮影戲這一表演形式雖然失去了昔日的輝煌,但它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使我們領略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悠遠厚重、博大精深。

為何要去博物館?

博物館可以回答

我們是誰?

從哪里來?

向哪里去?

暑期“博物館熱”持續(xù)升溫

打卡孝義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

探尋孝義人的

文化基因和精神傳承

武姝君

攝影:武 斌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wǎng)站地圖 聯(lián)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chuàng)投網(wǎng) - www.mallikad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lián)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