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區(qū)塊鏈 > 正文

不光是讓我弟回去上學

課桌還是那樣,不墊一下桌腿就有點晃。椅子也是,坐久了硌屁股。對廖小冬來說,教室里的一切都是熟悉的,卻又是“久別重逢”。不是假期結束之后的那種重逢,而是差一點就再也不見了。

“我走了半個中國才回到課堂。”廖小冬說,讀初一時,他曾因“網癮”輟學,進過廠、挨過打、端過盤子,哥哥廖小龍始終沒放棄,一定要把他弄回學校。

6年后,19歲的廖小冬考上了大學。報到的前一天,他把自己和哥哥的故事發(fā)到網上。這段名為“記錄因網癮輟學后的七年”的視頻很快登上社交媒體的熱搜榜單,很多網友通過評論和私信,向這對兄弟咨詢“勸學”經驗。

“每條評論里都有一個痛苦的家庭,我們想出一分力。”哥哥廖小龍在視頻網站寫下聯(lián)系方式,組建起一個名叫“引路人”的勸學群,還制作了“勸學互助表格”。

 

群里的信息是他似曾相識的經歷——“勸妹,初三在讀,游戲癮”“因網癮脾氣爆、打罵不尊重體諒親人”“自稱‘恨父母’,不愿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交流”……廖小龍看到信息背后的“廖小冬”們,也意識到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和弟弟一樣,“網癮不是厭學的‘根’”。

如今,廖小冬把重回校園的那天稱為“人生的轉折點”。

他清晰地記得,教室門上張貼的新生名單,“廖小冬”排在最后。他是插班生,重新讀初一,等老師排完座位,他看到四周都是新同學,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實”。

“沒人知道我曾是一個‘網癮少年’,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我真的不想去學校了”

2013年,在江西一個普通的農民工家庭,19歲的廖小龍離家去上大學。弟弟廖小冬還記得,送哥哥那天,一家人早上五六點就起床了,天氣霧蒙蒙、白茫茫,他撐著困意,看爸爸和哥哥登上綠皮火車。“家里人說,以后哥哥半年才能回一次家。”

廖小龍比廖小冬大10歲,三四歲時,父母在廣東潮汕地區(qū)的家具廠打工,沒人陪他玩,他就看父親干活,“先在貝殼上做標記,再把它通過工藝弄到紅木家具上面”。

外地來的小孩兒被當?shù)卮迕穹Q為“外省仔”,很容易被欺負。廖小龍從小就會講潮汕話,能偽裝成“本地人”,但他從不敢說自己的全名,“因為他們一個村子都是一個姓”。突然有一天,母親的肚子鼓起來,廖小龍?zhí)貏e興奮,他堅定地相信,“以后要有個給我撐腰的兄弟了”。

弟弟出生那天,廖小龍放學回家,看到父母“去醫(yī)院”的留言,激動又期待。吃晚飯時,這個小男孩兒把粥里的肉全挑出來,想留給弟弟做“見面禮”。后來他才知道,初生嬰兒不能吃肉,沮喪感他至今都記得。

廖小冬的童年,所有玩耍的記憶幾乎都和哥哥有關。在他印象中,父母上班,哥哥就把他放在自行車后座,載著他騎過村里的山坡,經過溪流。不管先前他哭鬧多兇,只要一坐上哥哥車上的兒童椅,他就能很快安睡。

“我哥左手扶著我,托著我的頭,右手扶車把,載我去過很多地方,回家時左胳膊上都是我的口水。”

有一次,廖小龍載著弟弟摔了一跤,他一瘸一拐地抱著弟弟回家,被母親臭罵一頓。

廖小冬一直都覺得,母親對哥哥比對自己嚴厲得多。她會因為和哥哥拌嘴,就賭氣不交學費,直到班主任來勸;她曾當著哥哥朋友的面發(fā)火;每每兄弟倆發(fā)生沖突,母親也總是毫無條件地支持弟弟。

廖小龍的學業(yè)成績一直不錯,他上初中時,一家人搬回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為了哥哥能參加高考”。在廖小冬看來,母親并非不重視哥哥,而是對長子施用了不適當?shù)墓芙谭绞健?/p>

上大學以后,廖小龍說自己是“逃離”了令人窒息的母子關系。他辦社團、開小店、談戀愛,仿佛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如魚得水”。他給父母打電話時,也會和弟弟聊幾句,那時他沒有意識到,弟弟那隱藏著危機的青春期很快就要到來。

長子離家后,廖家父母沒空照料、陪伴幼子,就買了臺智能手機安撫他,廖小冬開始接觸手機游戲。在生活上,父母對廖小冬幾乎“有求必應”,可一旦他任性,又會進行嚴厲的“棍棒教育”。

2016年秋末冬初,在南昌上大學的廖小龍接到父親打來的電話,說“弟弟已經一個星期沒去學校了,每天在家里打手機游戲”,還說要離開學校。廖小龍蒙了:“13歲的孩子,不上學能做什么?”

后來他得知,剛上初一的廖小冬,期中考試從年級200多名下降到600多名。年輕的班主任在家長會上把廖小冬當成退步的負面典型來舉例,還把父子倆帶到公共辦公室里教育。

“只有我爸在解釋,我一言不發(fā),老師可能有點生氣了。”7年過去了,廖小冬仍然記得班主任留下的那句話:“我覺得你兒子精神有問題,沒救了。領回去吧。”

這件事發(fā)生以后,廖小冬堅定地對父母表示:“真的不想再去學校了。”他轉而在網絡游戲里找成就感。

不久前,在兄弟倆做的那份互助表格里,一位網友說,弟弟初二因網癮輟學,小學時成績很好,到初中下滑,在和姐姐的長期比較中失去信心,認為學校是“PUA的地方”,自稱“恨父母”,爸媽從未真正了解過自己。

在原因分析那一欄,這位網友還寫道:父母溺愛,但卻隱約拿弟弟和更優(yōu)秀的人比較;學校的老師曾經冤枉過他,讓他在同學面前出糗;看過的心理醫(yī)生對他不負責任,讓他覺得“醫(yī)生只會讓你花錢買藥”。

“他們的經歷和我很相似。”廖小冬隱約覺得,網癮只是“問題少年”發(fā)泄情緒的渠道,表象背后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問題。有網友在群里說“弟弟因網癮厭學,求解”,廖小冬想了一下回復:“這可能不是厭學真正的原因。”

什么辦法都試了

接到父母的求助電話時,大四的廖小龍正焦慮地面對秋招,但他還是匆匆從南昌往家趕。他在QQ空間發(fā)了第一條和弟弟有關的動態(tài):“我弟現(xiàn)在讀初一,因沉迷手游厭學,情緒極不穩(wěn)定,求支招和推薦戒網癮相關影視材料。”

一進家門,廖小冬形容是進了“火藥桶”“就像巴爾干半島一樣”。到處都有發(fā)生過沖突的痕跡,椅子倒在地上,只剩3條腿。垃圾桶上有裂痕,桌子上散落著撕碎的課本和作業(yè)本。天氣已經轉冷,弟弟廖小冬還穿著敞口的薄外套,光著腳,半癱在沙發(fā)上看電視。

廖小龍心下穩(wěn)了穩(wěn),若無其事地和弟弟聊起了電視節(jié)目。

“其實我有預感,我哥是為勸我才回來的。”廖小冬回憶,他把哥哥直接劃入了“敵人”的陣營。

廖小龍和弟弟聊游戲、電影和大學生活,他發(fā)現(xiàn),一旦自己試探性地提起學校,弟弟就會瞬間一言不發(fā)。

此后幾天,廖小龍帶著弟弟到處游玩,沒再提過上學。與此同時,他和父母悄悄擬訂了一個計劃。

廖小冬記得,“當時爸媽作勢要打我,我哥把我拉到旁邊,假裝保護我。我爸沖過來搶走我手機。我想搶回來,但被我哥抱著,我爸當著我的面把手機掰掉,扔在地上。”

那一刻,廖小冬的大腦一片空白,“小時候,爸媽擔心我打擾他們工作,把手機主動給我玩,現(xiàn)在怎么會砸掉?!”

那天晚上,不知是戲的廖小冬來到哥哥房間,抱著他的胳膊,講述不愿意去學校的原因。他聽不懂數(shù)學課,成績突然下滑,還被老師厭棄,自尊心嚴重受挫。

后來,廖小龍帶廖小冬去他就讀的高校參觀,見識了大學生活的精彩之后,廖小冬同意重回學校。但這個13歲的少年一到家就變卦了,他對哥哥說:“你手機借我玩玩,我就回學校。”

父母放棄了,廖小龍也得回學校,臨走之前,母親哭著對廖小龍說:“你弟完了,從此以后我只有你一個兒子。”

幾天后,廖家父母聯(lián)絡了在江蘇打工的親戚,廖小冬送弟弟“找出路”。在綠皮火車上,弟弟像小時候一樣,靠著哥哥睡著了。

“我爸媽是真想讓我去找工作,但我哥是想讓我看看打工難,再把我?guī)Щ丶疑蠈W。”在蘇州張家港待了一段時間后,廖小冬回家了。

他的情況看上去更麻煩了,他用各種極端方式威脅父母,承諾買手機就上學,于是又得到一部手機,“早上醒來第一件事不是刷牙,而是打開游戲做任務”。

廖小龍寒假回家,看到了弟弟的樣子:“我下午到家,他剛剛起床,黑著眼圈,揉著眼睛,捏著手機。”游戲打得越多,廖小冬越沒有和同學交流的欲望。

那個春節(jié),廖小龍利用肢體優(yōu)勢搶走弟弟的新手機,轉移他的注意力,“溜冰、爬山、看電影、放鞭炮,寒冬里還陪他打水仗”。

那是一家人最難熬的一個春節(jié)。家里每個人的情緒都在臨界點,爭吵隨時可能發(fā)生。

鋪滿整條街的鞭炮碎屑似乎都與這個家庭無關,廖家父母和大哥都忐忑不安,他們不知道,春節(jié)過后,廖小冬是否會如約回到學校。

在哥哥的監(jiān)督下,廖小冬的日常作息恢復正常,兄弟倆協(xié)商一致,把弟弟的手機賣掉了。

還有人沒放棄我

2017年2月13日,廖小冬回到原來所在的班級。

那天,廖小龍簽署了人生中的第一份保證書。他還被班主任告知:“你弟弟屬于輟學,不好管教,如果他再逃學,出了什么問題,與學校無關。”

廖小龍原本還期待和老師探討輟學孩子重樹信心的話題,實際上,學校留給他的只有寫那份“保證書”的10分鐘。

“感覺被異樣的眼光包圍。”廖小冬如今已經很難說清楚,他感受到的冷漠和疏遠是因為同學們“被引導過怎么對差生”,還是“自己的自卑心理作祟”。但他是真的聽不懂課,堅持了一天半,他又回到家里。

10天以后,13歲的廖小冬獨自一人乘火車去江蘇,這次他真的是去打工。廖小龍看著弟弟的身影消失在車站盡頭,“就像看著他的未來墜入深淵”。

廖小冬找到一家燒烤店,愿意招“童工”,從下午4點干到凌晨3點,兩天后他雙腳就長滿水泡。“老板給了我200元,讓我拿著錢回家讀書,我選擇繼續(xù)南下打工。”

托父母的關系,廖小龍在廣東找到一家服裝廠,每天工作10小時,處理上千件衣服,月收入800元。他日復一日地剪著線頭、面對著成摞的比他還高的衣服,第一次產生了恐懼:“我的人生就這樣了嗎?”

父母心疼兒子,南下接廖小冬回家,不再管教,任其發(fā)展。

那年6月,廖小龍即將大學畢業(yè)去深圳工作。出發(fā)前,他回到家,看到弟弟的狀態(tài),情緒失控了。

兄弟倆打起來,連父母都勸不住。13歲的少年已經長出了力氣,和哥哥從樓上打到樓下,打了半個多小時,直到兩人都筋疲力盡。

廖小冬最后不再還手,任由哥哥的巴掌打在身上。他記不清是在哪一瞬間,突然意識到,在全世界都放棄了他的時候,哥哥仍然在努力地拉著他。在哥哥眼里,他不是塞一部手機就可以敷衍過去的小孩兒,也不是可以隨意輕視的差生,而是“重要的存在”,他還像小時候那樣,要用手托著弟弟的頭。

“醒悟不是這一刻,而是我哥這半年的陪伴在這一刻發(fā)揮了作用。”廖小冬起身把手機從4樓扔下去,他告訴哥哥:“我真的不會再玩了。”

晚上,兄弟披著月光,躺到小區(qū)的大樹下。廖小冬對哥哥說,“我想回學校,想從初一開始讀。”

我又感激,又愧疚

2017年9月,廖小冬復讀初一,廖小龍趕赴深圳參加工作。

比起久別重逢,廖小冬覺得這次回學校更像是一個新的起點,是他艱難跋涉了一路才終于走回的起點。

“有時候我甚至慶幸自己是一個‘懶人’,如果我勤奮能吃苦,今天應該還在廠里打工。”

為了讓弟弟完全脫離過去的環(huán)境,廖小龍指揮父母給弟弟找了一個可以寄宿的教師家庭,“父母過于寵溺,他會不自覺地展現(xiàn)出頑劣”。

有人對廖小龍說:“你弟弟在學校出名了。”過去半年,廖小冬3個字成為當?shù)刂袑W“網癮”“逃學”的代名詞,是負面典型。在新環(huán)境里,每當廖小冬感到難過和挫敗,就試著去回憶半年來哥哥的陪伴。

數(shù)學則率先給了他快樂。

“解數(shù)學題給我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是那幾年我最需要的,我第一次在學習中獲得這種新鮮獨特的感覺。”

與此同時,在深圳的廖小龍最害怕接到家里的電話,“害怕他突然又不想上學了,隨時都像要接受命運的審判”。

父母像前線的偵察兵,把情報傳給大兒子,向他反饋弟弟的狀況:開學第一天正常、第二天正常、第一周正常……第一個月正常。廖小龍通過微信指導父母,使用什么溝通“戰(zhàn)術”,怎么監(jiān)督弟弟早睡早起,還讓父母把智能手機換成了老年機。

返校一個月后,廖小冬參加了學校月考,廖小龍“比自己高考時還緊張”。幾天后,他收到弟弟的信息:“班級第一,年級148名。”他回復:“不要驕傲、不進則退,給你買了好吃的。”

“第一次出成績我挺意外的,不敢相信自己能做到。”廖小冬記得,同桌偷看到成績單,對他說,廖小冬,你是班上第一。他不相信,恰好班主任拿著成績單走過來,看到他轉著腦袋想偷看,就沖他開玩笑:“看什么,第一名你了不起。”

時至今日,廖小冬仍能復述當時的每一個細節(jié),那一刻,他找回了曾經丟失的自信,“又感激,又愧疚”。想到之前的自己,他有點后怕,認為人生差一點就脫軌了。

讀初二時,廖小冬已經進步到“學有余力”,他和父母、哥哥聊起過去的事,才知道“他們?yōu)槲腋冻隽硕嗌?rdquo;。

那時,初入職場的廖小龍也在迎接挑戰(zhàn),他的第一份工作與芯片銷售相關,背負著巨大的績效壓力,游走于客戶的酒桌之間。3個月后,他辭職轉行,因為“從弟弟的身上得到了重頭再來的勇氣”。

有一天,廖小龍突然想起,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問過弟弟的學業(yè)了,他意識到,那個曾經哭喊著要玩手機的“網癮少年”遠去了。

一定要找到本質上的原因

考上高中之后,廖小冬的成績不再像初中時那樣優(yōu)異,他有過失落感和挫敗感,但再也沒想過放棄學業(yè)。新冠疫情期間,學校上網課,廖小冬重新?lián)碛辛酥悄苁謾C,他偶爾也打打游戲,“放松一下,但沒那么重要了”。

他記得,初中時的一位英語老師讓他感覺“前所未有地被尊重”,他后來開玩笑地叫過她“媽媽”。這位老師似乎偏愛他,總在辦公室對別的老師夸耀他“優(yōu)秀”,在廖小冬看來,這種重視護著他度過了“敏感的青春期”。

他再也沒被說“精神有問題”,焦慮時就和哥哥聊天,帶著哥哥買的籃球、乒乓球拍去運動。

廖小冬回到學校后,他的父母也開始反思過去的教育方式,他們耐心地聽大兒子的建議,也開始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小兒子。廖小冬說,如今母親一提到哥哥就流淚,她常常后悔曾經用那樣嚴苛的方式對待哥哥。廖小龍則回應道,一切都過去了,他打趣道:“我媽現(xiàn)在很支持很理解我,除了還會催婚。”

廖小冬高考前,在深圳互聯(lián)網行業(yè)工作的廖小龍請了半個月假,回家線上辦公陪伴弟弟。這是作為“打工人”,廖小龍能騰出的最多的時間,他用完了全年所有的假期。

弟弟收到一所一本院校的錄取通知書后,廖小龍回想起曾在朋友圈和QQ空間里多次向親友求助“勸學”,認為“是時候給這故事一個結局了”。

他和弟弟整理素材,共同回憶,創(chuàng)作了一條視頻。

視頻發(fā)出后幾天,播放量就破了百萬,兄弟倆收到大量咨詢信息。廖小龍想到,自己曾經也迷茫和無助過,他想過送弟弟去號稱能戒除網癮的學校,想過找電視臺上節(jié)目。想來想去,他決定建立一個群組,讓大家一起討論,互相建議,“能拉回來一個是一個”。

在這個近百人的群組里,每天都有新的“問題少年”出現(xiàn)。

他們的共同特征是暴躁、厭學、沉迷網絡,讓老師和家長束手無策。“你看那些向我求助的人,十有九個半都會說是弟弟、妹妹、兒子、女兒的問題,但核心問題大概率都出在家庭和學校,大家都太擅長把問題怪到孩子身上了。”

近幾年,關于青少年網絡沉迷的學術研究并不鮮見,學界的一種共識是,“未成年人沉迷網絡行為和不當?shù)募彝ソ逃尸F(xiàn)出正相關趨勢”。2021年發(fā)布的一份《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網絡游戲現(xiàn)象調研報告》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不懂得如何在互聯(lián)網時代教育、引導孩子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哭鬧時發(fā)現(xiàn),相比于苦口婆心且無效果的說教,給孩子一部手機往往是最“便捷高效”的方式。殊不知,這種行為也為孩子沉迷手機網絡游戲埋下了伏筆。

一些學者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部分未成年人會借助手機網絡游戲逃避現(xiàn)實生活中的壓力和情緒,包括“忽視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所帶來的情感忽視等負面情緒和日常無法排遣的內在壓力。

其次,學校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這些研究指向一個共同的結論——與現(xiàn)實世界在某種意義上斷聯(lián)的孩子才會通過網絡尋找聯(lián)結,這也是為什么廖小龍認為,不搞清楚真正的原因,強迫他們不碰手機,回去上學,作用可能不大。

讓他感到寒心的是,很多人甚至都不愿意花點時間,好好地把問題填在“勸學互助表格”里。“群里近百人,填表的不超過10個。”廖小龍說,“這就像你找我問診,卻不愿意把手伸過來讓我把把脈。”在他看來,勸學是一件成功概率不高的事情,要真的用心并且付出行動。

有一個案例讓廖小冬印象深刻,孩子想繼續(xù)讀書,但父母覺得孩子不是那塊材料,不肯繼續(xù)供,孩子的小姨來尋求“反向勸學”的建議。廖小冬很驚異,竟然還有父母不愿意讓孩子讀書。

也有少年人感到迷茫無助,想要自律學習卻無法自控,他們沒有求助老師和父母,反而在群里小心翼翼地詢問“蹚過這條河的哥哥”:“在職校里,想要學習,但周圍沒有學習的氛圍,很受影響該怎么辦?”“到哪里找一個真正能讓我打開自己的人”……

人生的路到底怎樣走

“身在這個時代,初一輟學相當于21世紀的文盲。”廖小龍說,他有初中畢業(yè)就去務工的朋友,但幾乎都在社會的底層辛苦謀生,“新聞中那些輟學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案例,是極少數(shù)。”

廖小龍可以流利地背誦作家余華的一段話:“年輕人千萬不要去走《圣經》里的窄門,也不要去走崎嶇的小路,因為那個路走過去,基本是走不回來的,先去走寬廣的大路,路上人越多越好。等你們感受到自己有一定的能力了,覺得我可以去走一走獨木橋了,可以去走一走窄門了,可以去走一走崎嶇的山路了,然后你再走。”廖小龍自認為人生一直都在踏著按部就班的節(jié)奏,選理科、考大學、找工作,走大多數(shù)人走的路,做大多數(shù)人會做的選擇。

直到大學畢業(yè)時,弟弟前途未卜,父母希望他能留在離家更近的南昌,但他鐵了心要去闖深圳。他說:“我有我的人生要過。”2017年,弟弟回到學校,走上正軌。廖小龍卻毅然裸辭,決定轉去互聯(lián)網行業(yè)做產品經理。

有長達半年的空窗期,他沒有收入,在網上搶購熱門商品,再到二手平臺出售,賺差價維生。最難的時候他靠刷信用卡過活,“拆東墻補西墻”。他從沒有告訴父母,只和弟弟提過一句。后來,廖小龍自愿降薪進入一家小型互聯(lián)網企業(yè),“為了獲取一張進入這個行業(yè)的門票”。

6年后的今天,經歷過互聯(lián)網企業(yè)裁員、福利銳減的日子,回看當初裸辭的決定,廖小冬總結:“說白了我就是‘頭鐵’,對形勢有過于樂觀的誤判。”

幾次跳槽后,現(xiàn)在的廖小龍工資漲了數(shù)倍。

廖小冬曾想報考江西警察學院,但以兩分之差落榜。哥哥為之遺憾,“現(xiàn)在的編制多難考啊”,他本人則表現(xiàn)得更為豁達。

“幾年前,我還是一個不讀書的人,如今給自己一個不會后悔的結果就夠了。”他說,“或許主角的身份從頭到尾都不屬于我,但我們每個普通人都要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

今年暑假,廖小冬去深圳打工,和哥哥擠在城中村公寓的一張床上。19歲的廖小冬已不會親昵地挽著哥哥的手臂睡覺了,但哥哥仍然是他在艱難困苦中首先求助的對象。

他也常常感知到哥哥作為一名“深漂”,也有無奈和迷茫。29歲的廖小龍回不去家鄉(xiāng),因為縣城不存在一個叫產品經理的崗位,他只能用盡全力,在珠三角扎下根來?,F(xiàn)在的他,無比羨慕穩(wěn)定的感情和穩(wěn)定的事業(yè)??粗艿軋蟮剑貞浧鹱约旱拇髮W時光,那是人生中的高光時刻,“被全方位的認可”,而現(xiàn)在,他形容自己是一個“在相親中隨時準備著收好人牌的普通單身男青年”。“我弟完成了自己階段性的人生,可我還在自己階段性的人生里迷茫。”這讓廖小龍感到沮喪。

這一次,換廖小冬鼓勵哥哥,督促他自律,監(jiān)督他學習、健身、相親。

廖小龍10歲時的期待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現(xiàn)實,他真的擁有了“可以彼此撐腰的兄弟”。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雪兒 記者 秦珍子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鍵詞: 廖小冬 廖小龍 手機網絡游戲 戒網癮 青少年網絡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lián)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chuàng)投網 - www.mallikad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lián)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